我们2012级校友郑迪威入选“TR35”
作者:
编辑:刘诗雨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5日
点击次数:
近日,2024 年度“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新一届入选者正式揭晓。我们2012级校友郑迪威名列其中。
▲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全球评选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于1999年创刊百年之际发起,旨在每年从多个前沿科技及产业领域遴选出优秀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加速全球科技创新的步伐。TR35中国评选于2017年设立,至今已将一批在中国或海外的杰出青年华人创新者推向了国际至高舞台。
从立志突破医学材料难题到独立主持课题再到发表多篇顶刊论文一张张科研成绩单背后始终闪耀着郑迪威对科研事业赤诚不改的热爱。活菌制剂是调控人体菌群失衡的创新疗法。然而,我国在此领域面临严峻挑战:核心菌种依赖进口、基因模块技术受欧美垄断、临床转化滞后。郑迪威提出生物材料赋能细菌治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现瘤内菌群重塑和代谢级联调控,为消化道肿瘤和肾衰竭等重大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通过融合多学科技术,他构建了基于材料学、化学和物理学的细菌改造工具箱,从亚结构、单菌、菌群等多尺度对细菌进行高效和精准改造;阐明了生物材料和细菌的互作机制,提出材料精准调控复杂菌群的理念,建立了调控细菌在体内分布的时空耦合技术;面向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等,揭示疾病和细菌之间的互作关系,面向临床需求提出仿生滞留、长效黏附等剂型化新策略,创建了一系列安全、高效、多功能的细菌生物材料,并在重大疾病的治疗领域取得初步进展。
该技术有望通过口服微菌群替代传统的透析,大幅降低治疗成本,并避免透析引发的腹膜炎等致命并发症。目前,该技术已在猪模型中实现了 80% 以上的毒素清除率,具有显著的临床转化潜力。
此外,他提出了基于质壁分离的细菌改造技术,仅需氯化钠的辅助便可将功能性益生元与益生菌融合,赋予益生菌更强的黏附定植、代谢增效等能力,有望为工程菌的构筑奠定新一代范式。
于交叉学习中获得灵感
对于郑迪威来说,科研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初期接触研究时,他也是遵循传统的研究思路,在已有成果上进行一定的模仿和创新;但逐渐入门后,郑迪威尝试跳出已有的研究框架,在现有的新元素、新方向上进行研究,重点思索如何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本科在读期间的郑迪威
在实验室一次偶然的机会,郑迪威望着自己挠下的头发突然想,源自人体的毛发是否可作为一种医用材料。于是他立刻拿自己的头发展开实验,惊喜地发现由头发做成的微纳米材料居然可以在光照下消融血栓、破坏肿瘤。受到头发的启发,郑迪威及其团队试图将其转化为光热生物医用材料进行癌症肿瘤诊疗研究,后来又从植物类囊体产氧产ATP的特性获得启发,着手研发设计高效产氧的新型抗肿瘤材料。“要学会从经典的方法中理性质疑,通过足够的研究积累和经验总结,才能有不断的进步升华和创新突破。”郑迪威结合自己多年来不断探索和寻找研究方向的经历,多次强调在科研中贯彻交叉学习理念和不做科研的搬运工、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探索的重要性。
科研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韧劲
郑迪威的科研之路开始得很早,大一开始每天坚持阅读英文文献,大二加入徐祖顺教授课题组独立主持一项课题。这一年里,为了获得更好的论文数据资源,郑迪威坚守实验室,寒暑期均选择留校做实验,除此之外他还经常穿梭在各个高校研究所之间联系测试。
▲2016年郑迪威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在武汉大学攻读硕博连读学位期间,郑迪威试图从植物中提取类囊体,在体内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进行治疗。为了解决如何提取更高效的问题,他和团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文献上有的十几种提取方法进行了逐一尝试,终于选出了最高效的方法。2022年,郑迪威回校做客楚才讲坛期间,向在场的学弟学妹们提出“尽早定目标、提高执行力和聚焦自身进步”等三点建议,希望学弟学妹们少和别人比,多与自己比,尽早想清楚自己以后想干什么,并朝着目标方向,尽早努力去做,不断提升自我。
个人兴趣与家国情怀的统一
回忆起自己走过的路,郑迪威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做自己觉得有意思、有趣的事情。可以说,兴趣是支撑他选择这条路的最重要原因。在课余的时间,郑迪威也会通过听听音乐、看一些科普向的、科学哲学方面的书籍和纪录片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平时工作就集中精力,休息的时候就好好放松自己,适度调节,才能在科研路上走得更远。
▲硕士期间郑迪威代表发言
勇担时代使命、争做社会栋梁,谈到自己未来的计划,郑迪威今后希望可以继续做自己感兴趣、并且能够解决我国重大需求的科研,将个人兴趣和家国情怀统一起来。
电话:027-8866246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编:430062
学院公众号
学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Best Platform 鄂ICP备05003305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